頂上真川連72克 頂上真川貝18克(去心) 干姜72克 藿香葉9克 廣陳皮9克 黃芩63克(酒炒) 丁香9克 荊芥穗9克 蓽茇18克 砂仁9克(去" />
[通治方]
萬潛齋:仙傳黃金丹,專治一切寒熱暑濕時疫,感觸四時不正穢氣。兼治一切腹痛、泄瀉、赤白痢,并絞腸霍亂、斑痧、咳嗽等癥。
頂上真川連72克 頂上真川貝18克(去心) 干姜72克 藿香葉9克 廣陳皮9克 黃芩63克(酒炒) 丁香9克 荊芥穗9克 蓽茇18克 砂仁9克(去殼) 麥芽9克(炒) 車前子18克(簸去空殼、浮皮,要凈)
以上共藥12味,須選地道料,不可加減分兩,共為細末,用鮮荷葉搗汁為丸,勿用蜜,每丸約重4克。1丸可救一人,小兒半丸,開水送下,病雖重,2丸必愈。服后惟忌魚半天。
是方治病應(yīng)手立愈,蓋他方往往偏寒偏熱,惟此方寒熱交制,暑濕皆宜,雖藥味平淡,而效驗非常,切勿輕視。
--《壽世新編》
陳澤霖:我以往曾跟隨家父侍診,見他對各種慢性腹瀉有一通用方:藿蘇梗各9克、大腹皮9克、梗通草9克、蒼白 術(shù)各9克、茯苓12克、赤白芍各15克、炙甘草9克、川樸9克、木香9克、谷麥芽各15克。此方本為藿香正氣散加減,但用于慢性泄瀉,也有較好療效。
--《名醫(yī)特色經(jīng)驗精華》
[辨證方]
1、寒 證
焦樹德:每日半夜之后,清晨之前,腸鳴腹瀉1~2次,久久不愈。我治此證,常以景岳九炁丹合理中丸法,隨證加減,制成下方:
熟地(砂仁拌)12克 制附片8克 肉豆蔻10克 吳茱萸6克 補骨脂10克 五味子9克 炮干姜6克 黨參10克 白術(shù)9克 炙草3克 茯苓15克 訶子6克 另以伏龍肝80克煎湯代水以煎藥。
此方對脾腎兩虛所致的慢性泄瀉(包括慢性腸炎、結(jié)核性腸炎、慢性痢疾等)均有較好療效,可連服數(shù)十劑。
--《名醫(yī)特色經(jīng)驗精華》
許叔微:溫脾湯,治痼冷在腸胃間,連年腹痛泄瀉,休作無時,服諸熱藥不效,宜先取去,然后調(diào)治易瘥。
厚樸(去粗皮,姜制) 干姜(炮) 甘草 桂心(去皮,不見火) 附子(生,去皮臍)各15克 大黃12克(生,碎切,湯一盞,漬半日,搦去滓,煎湯時和滓下)
上細銼,水500毫升,煎160毫升,下大黃汁再煎120毫升,去滓澄去腳,不要晚食,分3服溫服,自夜至曉令盡。
--《普濟本事方》卷四
龔自璋:治泄瀉不止,雖至面黑,氣息奄奄者,亦立效回生。并治五谷不化,其效試驗應(yīng)手。
沉香 木香 公丁香 花椒 官桂 干姜 砂仁 赤小豆各等分
共研為末,煮紅棗肉為丸,仍以棗肉包之,再以面裹,煨熟,米湯送下。須看火色,俟黑煙轉(zhuǎn)為藍煙,即取出。
--《家用良方》卷六
陳復(fù)正:泄瀉腹痛奇方。
用雞蛋1枚,將小頭打1小孔,入胡椒7粒在內(nèi),以紙封頂,紙包煨熟,酒送更效。胡椒吞與不吞,不拘。
--《幼幼集成》卷三
2、熱 證
徐小洲:小兒腹瀉方:防風5克,烏梅5克,甘草5克,桔梗3克,葛根10克,生山楂10克,谷麥芽各10克,扁豆衣10克,黃芩10克,黃連2克,陳石榴皮10克。適用于腹瀉病程較短,瀉下稀薄或穢臭,舌苔薄白或膩,無論是六淫外感或是傷食均宜服用。
--《名醫(yī)特色經(jīng)驗精華》
(查看評論) |
Copyright © 2012 - oklahomanursingschool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人體穴位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