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門關注
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
人體穴位網
  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 > 偏方大全 > 五官偏方 > 耳鼻喉疾病偏方

治內耳性眩暈秘方

時間:2012-07-04 14:24:43   來源:人體穴位網  作者:oklahomanursingschools.com

治內耳性眩暈秘方

2.1 眩暈片

【來源】蔡友敬,《名醫(yī)治驗良方》

【組成】天麻10克,雙鉤藤、澤瀉、生石決明(先煎)各30克,半夏10克,茯苓15克,白術10克,甘草4克。

【用法】用法有二。一為湯劑量:以上8味,用清水3碗,先煎生石決明,俟煎至2碗時,再納入諸藥(除雙鉤藤外),煎至1碗時,再下雙鉤藤,煎至沸后1分鐘后取汁,水煎兩次,兩汁混勻,日分2次服用。二為片劑量及制用法:上藥用10倍或加倍劑量。先將澤瀉研成細末,過篩,其余藥煎湯濃縮(水煎3次取汁),然后拌入澤瀉粉,壓成片劑,糖衣包裹,每片含生藥1.23克,每次服6~8片,日服3次,開水送下。

【功用】熄風解痙,平肝潛陽,健脾化痰。

【方解】本方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為主,重用鉤藤、石決明而成。方中半夏白術天麻湯具有熄風止痙、健脾化痰之功;澤瀉湯乃仲景名方,專為痰飲眩暈而設,尤在涇言:“水飲之邪,上乘清陽之位,則為冒眩。冒者,昏冒而神不清,如有物冒蔽之也;眩者,目眩轉而乍見玄黑也。澤瀉瀉水氣;白術補土氣,以勝水也。”鉤藤、石決明平肝潛陽,據現代藥理實驗證明,鉤藤能抑制血管運動中樞,擴張外圍血管,具有降壓作用,對高血壓引起的腦血管痙攣和內耳迷路積水有解除作用。澤瀉可增大尿量,減輕內耳迷路積水,調節(jié)其內部平衡。因此,諸藥合用,能使療效倍增。

【主治】內耳性眩暈和高血壓性眩暈。二者均有眩暈、耳鳴,泛泛欲吐,或惡心嘔吐等癥狀。

【加減】凡痰飲上冒清陽,熱象不顯之眩暈,本方頗為適宜。若熱象明顯者,則加黃芩10克;偏濕者,加薏苡仁30克;偏風者,加僵蠶10克。隨證施治,療效亦佳。

【療效】臨床屢用,均取得明顯療效。

 

2.2 五味止眩湯

【來源】干祖望,《名醫(yī)治驗良方》

【組成】當歸、淮山藥、五味子酸棗仁、桂圓肉各10克。

【用法】每日1劑,水煎服,日服2次。

【功用】填精益髓,滋養(yǎng)清竅。

【方解】眩暈乃“風動”之象,即肝風內動,陰不潛陽所致。方中藥味雖少,但主以酸、甘,生津養(yǎng)液,并以桂圓肉益精填髓;當歸、山藥、五味子酸棗仁鎮(zhèn)靜安神,潤養(yǎng)清竅。合之則具有填精益髓、滋養(yǎng)清竅之功,對“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酸眩暈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”(《靈樞·海論篇》)之耳源性眩暈,證藥合拍,收益者頗多,堪稱治耳源性眩暈之靈丹妙方。

【主治】耳源性眩暈(美尼爾氏綜合征)。眩暈突然發(fā)作,自覺天眩地轉,并伴有耳鳴、耳聾、惡心嘔吐、心慌出汗等癥,且時有反復發(fā)作。

【療效】臨床使用40余年,受益者頗多。

【附記】凡兼高血壓癥及上呼吸道有感染者,尤其咳嗽,應禁用本方。筆者臨床驗證多例,連服15劑左右即可見效,對其他頑固性眩暈者,亦可應用,效佳。

 

2.3 吳苓湯

【來源】陳鏡開,《千家妙方·下》

【組成】吳茱萸10~30克,黨參15克,羌活3克,大棗、茯苓桂枝各15克,白術10克,炙甘草6克。

【用法】每日1劑,水煎服,日服2次。

【功用】補虛溫中,健脾滲濕,祛痰。

【方解】本方是《傷寒論》中之吳茱萸湯與苓桂術甘湯合方。前者有溫中散寒、降逆止嘔作用,后者有健脾滲濕化痰飲之力。兩方合用即成“吳苓湯”,共奏補虛溫中、健脾滲濕、祛痰之功。

【主治】美尼爾氏綜合征。

【療效】屢用卓效,一般服藥1~3劑即愈。

【附記】本方不僅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效佳,而且用治幽門梗阻(屬機能性的)、潰瘍病、高血壓病、神經功能性頭痛、腸道蛔蟲、急性腸胃炎等因中焦虛寒痰飲所致的多種疾病均有一定療效。吳茱萸用量宜大。

共3頁    1 2 3 下一頁 尾頁

查看評論
上一篇:治耳鳴秘方     下一篇:治耳聾秘方

評論:治內耳性眩暈秘方

首頁 | 高級搜索 | 聯系我們 | 信息反饋 | 網站地圖 | 返回頂部 | RSS訂閱

Copyright © 2012 - oklahomanursingschool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人體穴位網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