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門關注
三陰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沖穴 迎香穴 腎俞穴 血海穴 關元穴 風池穴 中脘穴 陰陵泉穴 肩井穴
人體穴位網(wǎng)
  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 > 偏方大全 > 中醫(yī)保健偏方

久瀉·腎虛證、腎泄有什么癥狀?吃什么好得快?

時間:2023-08-07 10:48:46   來源:人體穴位網(wǎng)  作者:oklahomanursingschools.com
答:

久瀉·腎虛證(chronic diarrhea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[1])為病證名[2]。見《普濟本事方》。又稱五更泄瀉(《癥因脈治·泄瀉論》),腎虛久瀉[3]、腎泄(《普濟本事方》)、五更瀉(《張氏醫(yī)通·大小府門》)、五更溏泄(《不居集·泄瀉》)、晨泄(《世醫(yī)得效方·大方脈雜醫(yī)科》)、瀼泄(《雜病源流犀燭·泄瀉源流》)。是指腎陽虧虛,以黎明之前臍腹作痛,腸鳴即瀉,瀉下完谷,瀉后則安,形寒肢冷,腰膝酸軟,舌淡,苔白,脈沉細等為常見癥的泄瀉證候[3]。

久瀉·腎虛證患者常見以下癥狀:

患者泄瀉多在黎明之前,腹部作痛,腸鳴即瀉,完谷不化,腹部喜暖,瀉后則安,形寒肢冷,腰膝痠軟,舌淡苔白,脈沉細[4][5]。

這是脾腎陽虛,失于溫煦的表現(xiàn):泄瀉日久,腎陽虛衰,不能溫養(yǎng)脾胃,運化失常,黎明之前陽氣未振,陰寒較盛,故腹部作痛,腸鳴即瀉。瀉后則腑氣通利,故瀉后則安。形寒肢冷,腰膝痠軟,舌淡苔白,脈沉細,為脾腎陽氣不足之征。[4][5]

久瀉·腎虛證治宜溫陽止瀉[5]。

久瀉·腎虛證患者常吃枸杞子、羊肉、雀肉、鹿肉、韭菜、羊乳等好得快[5]。

建議久瀉·腎虛證患者使用以下食療方進行食療[5]

1.桂心茯苓粥(《普濟方》):桂心0.9g,茯苓30g,桑白皮60g,粳米50g。桂心、茯苓、桑白皮取汁,加粳米熬粥。每日一次,晨起空腹食用。

2.羊腎蓯蓉羹(《太平圣惠方》):羊腎1對,肉蓯蓉30g,黃酒、蔥、生姜、食鹽適量。羊腎去外膜,沖洗干凈,切碎備用;肉蓯蓉用黃酒浸泡一宿,刮去皺皮,細切備用。羊腎、肉蓯蓉放入鍋中,加清水、黃酒、蔥、生姜食鹽,煮至熟爛即成,空腹進食。

3.鹿腎粥(《太平圣惠方》):鹿腎1具,肉蓯蓉30g,粳米100g,蔥白、胡椒粉、食鹽各適量。鹿腎去除筋膜,沖洗干凈,切碎;肉蓯蓉用黃酒浸泡一宿,刮去皺皮,切碎。粳米淘洗干凈,放入鍋中,煮至半熟,加鹿腎、肉蓯蓉、蔥白、胡椒粉、食鹽,再煮至粥成。

泄瀉(diarrhea[1][6])為病名[7]。見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一。簡稱泄(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)或瀉[7],又稱下利(漢唐時期)[4]。是指以大便次數(shù)增多,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,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要表現(xiàn)的疾病[3]。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,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[4]。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(fā)生,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[4]

西醫(yī)的急性腸炎、慢性腸炎、腸結核、胃腸功能紊亂、腸易激綜合征、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(tǒng)病變所引起的腹瀉,多屬泄瀉范疇[8][9]。

泄瀉現(xiàn)常分為外感泄瀉、內傷泄瀉、久瀉等進行辨治,詳見泄瀉條。

查看評論

標簽:

相關閱讀:

    無相關信息

評論:久瀉·腎虛證、腎泄有什么癥狀?吃什么好得快?

首頁 | 高級搜索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信息反饋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返回頂部 | RSS訂閱

Copyright © 2012 - oklahomanursingschool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人體穴位網(wǎng) 版權所有